英特爾正面臨其近50年歷史中的一個轉折點。英特爾首席執(zhí)行官科再奇(Brian Krzanich)近日辭職。此前,該公司在對其過去與一名英特爾員工的情人關系進行調查,這種關系違反了公司的反親善政策。這對科再奇來說是個意外的結局,他35年前第一次加入英特爾,此后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運營部門度過。
科再奇5年前被任命為英特爾的首席執(zhí)行官,接手一項非常棘手的任務:充實英特爾的移動戰(zhàn)略,并帶領公司進軍新的市場。英特爾的業(yè)務以個人電腦和服務器而著稱,但其地位已因為智能手機和云服務的普及受到巨大的沖擊,它也似乎沒有早早意識到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的興起。你以前可能會關心貼著英特爾標簽的筆記本電腦里裝有什么奔騰處理器,但近些年英特爾的存在感已經今非昔比。你再也聽不到“Intel Inside”或者英特爾標志性的“噔噔噔噔噔”廣告聲音了,全球數十億部智能手機都不依賴于英特爾的處理器?圃倨嬖谶^去的五年里一直在與這種衰落作斗爭,同時試圖為英特爾的未來定位。 由英特爾驅動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鏡、英特爾電視服務、內置英特爾芯片的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諸多領域該公司都有涉足,但英特爾仍然有高達85%的營收來自于服務器和個人電腦。近年來,英特爾曾多次試圖在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用華麗的主題演講重新定位自己,但這些努力都缺乏說服力,缺乏重點。 摩爾定律正在失效 隨著英特爾將關注焦點轉移到其他的市場,其核心業(yè)務也受到了攻擊。盡管英特爾在個人電腦和服務器領域占據了十年之久的主導地位,但競爭對手們正在快步前進。英特爾慣常的取得領先優(yōu)勢的方式是,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縮小其芯片,以及率先將更快速、性能更強大的處理器推出市場。在科再奇治下,英特爾在生產10納米芯片上遭遇困難,而像AMD這樣的競爭對手已經憑借為Ryzen和EPYC處理器打造的Zen架構追趕上來。AMD現在尋求同時在芯片的性能和價值上提升競爭力,科再奇最近也承認,英特爾今年甚至會有服務器市場份額流失給AMD。 英特爾最初計劃在2016年末推出10納米處理器,但由于良品率問題,該公司最近再次推遲到2019年推出。這是英特爾聯合創(chuàng)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的極其準確的摩爾定律第一次遭到重大挫折。英特爾還在重新設計它的處理器,以防范今年早些時候被曝光的Spectre安全漏洞。 英特爾輸掉了智能手機戰(zhàn)爭 在科再奇短暫的CEO任期內,英特爾經歷了重大重組,放棄了智能手機市場。該公司取消了原本應該與高通Snapdragon產品線競爭的Atom處理器項目,甚至還簽署了一項協(xié)議,在英特爾工廠生產基于ARM架構的芯片。英特爾目前專注于GPU業(yè)務以及人工智能的未來。 英特爾已經聘請了蘋果和AMD的資深高管拉賈·科杜里(Raja Koduri)來打造其計劃2020年推出的圖形芯片。這對英特爾來說將非常重要,因為要追趕競爭對手,它需要聚焦用于高性能計算、可視化和人工智能計算的GPU工作。AMD有一整條專門用于機器學習的GPU產品線,英偉達也在繼續(xù)展示它能啟用的高級AI類型。英偉達和AMD競相超越英特爾,原因是:與傳統(tǒng)處理器不同,GPU擁有成百上千個可一次次處理循環(huán)計算的核心,因而它們是訓練人工智能的理想之選。 英特爾知道自己處于落后,它先后收購了深度學習初創(chuàng)公司Nervana Systems、頂級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Mobileye以及為大疆無人機開發(fā)芯片的計算機視覺公司Movidius。英特爾還向多家人工智能初創(chuàng)企業(yè)投資了10億美元,并在去年推出了一個新的人工智能芯片家族,來挑戰(zhàn)AMD和英偉達。英特爾的神經網絡處理器(NNP)旨在加快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時間,那些芯片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深度學習訓練速度提高100倍。盡管如此,英特爾仍然需要證明它的AI和GPU產品能夠追趕上英偉達和AMD。
英特爾的人工智能芯片 
科再奇幫助改變英特爾的文化 除了這些芯片之爭以外,科再奇還嘗試重塑英特爾的文化。在卷入一場廣告風波后,英特爾強烈反對“gamergate”爭議。英特爾承諾投入3億美元用于員工多樣性問題,科再奇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全體員工“得到充分的代表”?圃倨孢啟動了一個項目來解決網絡濫用問題。 英特爾現在必須聘請一名首席執(zhí)行官,以使得公司在人工智能競賽中具有競爭力,并確保其傳統(tǒng)的芯片項目不會出現延誤,避免讓競爭對手蠶食其利潤豐厚的數據中心業(yè)務的統(tǒng)治力。對于科再奇的繼任者來說,確保英特爾未來的增長將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英特爾如今處境尷尬:在個別市場占據市場統(tǒng)治地位,但同時也面臨著新出現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這不由讓人聯想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手之前的微軟。幾十年來,英特爾和微軟一直在著名的Wintel聯盟下相互追隨。得益于軟件的廣泛觸角和專注于云市場,微軟已經實現了業(yè)務多元化,而英特爾的反應則相對緩慢。英特爾現在需要找到自己的薩蒂亞·納德拉:擁有工程知識,能夠帶領公司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也要承認,公司的消費者業(yè)務不再那么重要了。如果未來是云和人工智能,那英特爾需要一個強大的領導者來大力引導它到達那樣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