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到底想用小程序干什么,以及從小程序當中,我們能看到哪些可用創業的場景。 
1 小程序的定位在變化?
1 年前的微信公開課,張小龍提出要做應用號,經過 8 個月的研發,小程序(應用號)開始內測。如果你有觀察從內測至今微信小程序提供的 API、后臺功能等的變化,你會發現,似乎過去 2 個月微信團隊做的事比之前 8 個月還要多。
微信團隊有 1000 多人,參與小程序項目的人也至少有二三十人,如果這是一個創業公司的項目,顯然一年的開發周期太長了。況且,微信團隊已經有數年做公眾平臺的經驗,這樣一個平臺,如果純開發,可能一兩個月就能完成。
是什么原因導致 1 年后才發布當初被外界期待萬分的應用號?
我的理解是,微信團隊也在推演小程序的定位,在過去一年,尤其是內測前的 8 個月,他們可能推翻了多個版本。
1.1給服務號接棒的小程序
雖然服務號上誕生了招商銀行、朝夕日歷、助理來也、Yoli 口語等優秀的服務號,但不可否認的是,服務號生態遠遠沒有訂閱號的繁榮。
我們能輕松查到,像一條、二更、新世相等公司,通過運營訂閱號,獲得了豐厚的融資,訂閱號領域也出現了很多周邊服務,比如 WeMedia,這家為訂閱號提供服務的公司已經在新三板上市;比如新榜,這家公司匯聚了非常多的訂閱號數據。
前面提到的 3 個訂閱號,他們初期只做了訂閱號,獲得了投資,但你幾乎沒有聽到多少公司是「只」做了服務號,然后做得不錯而獲得投資。
雖然我們不能只從一小部分產品獲得融資的情況去判斷某個平臺是否足夠繁華,但毋庸置疑的是,整個訂閱號生態被曝光、被投資的總量相對服務號多了幾個數量級。
如果訂閱號是微信無心插柳締造了一個新的創業生態,那么服務號顯然是微信想仿照訂閱號的路線,把內容之外的東西,也連接到微信,這些內容之外的東西,就是服務。
可惜的是,服務號發展得遠遠沒有訂閱號好,但微信從戰略層面上,是希望連接一切的,如果服務號沒有很好地解決「微信連接一切」的目的,是否應該有新的產品來完成這個使命?
我相信,這是小程序(應用號)誕生的背景之一,它要接棒服務號,連接更多服務和場景。
1.2連接新場景的小程序
利用小程序提供的框架和 API,開發出來的程序體驗是優于 HTML5 的,于是在 9 月底剛開始內測時,業界就出現了很多爭論,包括小程序會不會替代 HTML5,會不會替代 app。這些討論都是脫離場景的。
如果說 App 會被替代,它肯定不是被小程序替代,而是被微信替代,因為我們在微信里已經能找到 90% 以上的常用服務,完全不需要去下載一個 app。 |